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冷凝器冷凝温度问题

来源网址:http://www.lxdljs.com/

冷凝器冷凝温度问题

如果室外温度低了,是冷凝温度降低明显还是过冷度降低明显?同理,室内温度高了,蒸发温度提高明显还是过热度提高明显呢?

如果室外温度低了,应该是冷凝温度降低明显,因为过冷必须要有过冷器,而且还应该是适用于空气自然冷却方式的过冷器。如果室内温度高了,这就必须看是什么型式的蒸发器了。如果是空调蒸发器,那肯定是它的蒸发温度会有明显的提高。如果是回气管过长,且保温隔热性能差,那过热度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关于同样是过冷段降温.反而水冷可能下降的没风冷明显.我是这样考虑的。传热系数是常数,固定不变。从这方面来看。环境温度下降对他们影响是相同的。该温差两度的还是两度,该差十度的还是十度。风冷是环境温度直接降温。而水冷是间接降温。冷却水的散热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与空气换热。一部分是拔风负压蒸发散热,这部分散热与环温下降没太大关系。综合起来。我觉得,环温下降对水冷似乎影响小,对风冷影响更明显。

对冷凝器,假设管内换热系数不变的情况下,温度降低初始将导致过冷度上升,由于蒸发器能力不足,节流机构将发生调节,同时蒸发温度降低,质量流量降低,吸气比容上升,导致排压降低.此时,即使假设制冷剂物性参数和流速变化对换热系数的影响,仍然很难确定过冷和冷凝温度的变化,因为同为以温度为单位的参数,前者是数值差而后者是数值, 对应的单位质量流量的换热量的表征也是有差异的,比较这两个数字可能比较困难.单纯从冷凝段和过冷段的换热系数来看,冷凝温度的降低对换热能力的影响大于 过冷温度差,籍此估计的话,应该是过冷度的降低速度稍快些.但此处仅仅是估计,没有实际论证能力。

假设能准确掌握蒸发器和节流机构的控制能力的话,或许可以通过多次的循环迭代得到一个可以用来表征结论的解.可能这个变化趋势针对不同的制冷剂或换热器形式也是有差异的.比较直接的方式还是通过试验工况的调节来获得。

单纯从准静态过程来看,假设你的换热气的平均对数传热温差变化受温度影响在可接受的工程偏差内的话,对环境温度变化必然导致冷凝温度和过冷度同时降低.我 们把换热器分成三段,这时候如果不发生质量流量变化,在这三段的换热系数和平均对数换热温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温度变化比较不出什么差异.

这个时候,用35度环境温度,50度冷凝温度 和 30度环境温度 45度冷凝温度,用相同的换热器尺寸 选出来的换热器能力相差0.45%,过冷度相同。从准静态的角度通过环境温度变化降低冷凝温度和过冷度,理论上是比较不出结果的。可实际过程中我们往往碰到的降低冷凝温度后提高机组的COP的情况,是根据理论计算得出合适的换热器尺寸来实现的.而保持蒸发器尺寸不变,单纯的降低冷凝温度,难免会碰到节流机构能量调节相关的问题。

这点,在低温机上应该可以得到类比.我们设计的低温机在常温下启动后进入低温状态工作后便会出现因吸气侧比容变化导致系统能力下降,这个时候冷凝器面积往往有大量盈余,因蒸发温度降低进而导致冷凝温度降低。根据在实验室的一些经验,觉得考虑这种问题的时候还是需要引入因蒸发器换热能力不足导致的流量调节以及其对冷凝器换热能力的进一步影响.这个调节过 程,我觉得无法按照静态或者稳态过程来看待,只能把某个时间段的调节过程作为一个准静态过程来进行推算.这将导致计算的过程非常复杂。

首先分析准确的对比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引起各种数据变化的原因中,流量调节是不可忽略的,但从总体来看,应该是过冷度的下降速度略快些(这点可能和换热系数等有关)。而研究同时以相同的速度降低环境温度和冷凝温度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引导这些变化的因素还是要从流量上来补充。至于制冷量,通常情况下应该不用怀疑变化趋势,但实际的上升量并不多,这点上也主要归因于能量调节。或者说,实际的蒸发器换热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到整个循环的性能。